欢迎来到品惠!请登录 快速注册  我的品惠 | 手机品惠 | 收藏品惠
 10月节日:国庆节 重阳节 寒露 霜降 国际住房日 11月节日:记者日 消防宣传日 糖尿病日 大学生节 感恩节
 当前位置:好网123 >> 财经 >> 股票 >> 投资、财务自由和加法人生
     

投资、财务自由和加法人生

2015年的A股将以其剧烈的波动性和由此延伸的众多故事被记入历史。然而放在3年来看,2015年的市场所占的分量高不到哪儿去,放在5年来看不过是一次插曲,放在10年来看可能只是一片小浪花。投资是一场长途跋涉,不能老指望搭上顺风车,更不能出现一次车毁人亡。关键是持续前行,使命必达。感恩,共勉。


以天为单位看待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奇迹和运气;


以年为单位瞄准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天赋和能力;


以3-5年为周期规划财务的人,相信的是胆识和眼光;


以10年为单位思考财富的人,相信的是常识和复利;


以更长周期看待财富的人,相信的是时代和命运;


很多事情,不是从学识智商分野,而是从格局开始的;


投资长期来看只有两个因子是核心且恒久的:第一是价值,第二是人性,其它一切都只是次级因子。次级因子对于价值和人性的干扰机制是非常复杂的,这其实进一步降低了跟踪次级因子的意义。但锚定两个核心因子的结果呈现出典型的"简单但不容易"的特征,逻辑关系简单有效,但评估和执行却并不容易。


站在今天看宏观经济的疲弱、汇率市场的波动、金融杠杆的参与等等次级因子都使得市场处于非常复杂的扰动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未来内在价值会哪些地方、以何种方式继续增长?以及如何至少不被恐惧和贪婪所伤害?今天的这些思考和结论,可能决定了3年后资产的状况。


这才1年多的波动,就刺激了不少私募或者自己投资的人在那儿展示"艰难心路历程"了。做投资的,面对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天天45度上扬的合家欢市场,要专业投资人干嘛?过去1年确实挺动荡,但说实话并没什么脱离了国内外历史特征的全新现象。


投资已经是最幸运的职业,真没啥可抱怨的。


在投资上多总结经验教训是好事,但好事儿办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用最近一次的市场表现和得失来反思,而市场下一次的情况往往正好打击到你这次总结出来的教训。有效的反思一定要触及投资的核心规律,不能局限在阶段性市场运行特征上,重点是长期可靠和扎实逻辑与自身执行能力的结合。


15年12月21日写


目前市场现象:


1,绝大多数股票处于历史估值区间的上沿;


2,股市的消息基本上每天都是各大网站的重要播报内容;


3,身边人里那些几年前不关心股票的人几乎都在炒股中;


4,大量的私募产品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募集中;


5,没有大V再提"制度不改无牛市"了。


这几乎与12年的情况形成了绝佳的对照。


看了看以前的老同行创业软件,3轮股灾最低92元,约为15年业绩的112倍市盈率和10倍PB。16年第一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还将下降55%到82%,也就是说不杀估值光杀业绩都有50%以上的下降空间......就这么个玩意,截止15年末各大基金持股占流通比高达50%以上,其中中邮系就占了35%,大家感受一下吧。


过去的3年多时间,真正实现公司盈利翻番,甚至翻几倍的公司是非常稀少的。截止2014年过去三年的净利润的复合增速超过26%(3年26%复利就是一倍)的公司,只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2%,这里面还包括了不少营业外收益的。也就是说,过去几年的超额收益主要是估值贡献的,而且是大大的贡献。那么未来呢?


美国股市从长期均线来看一直就是大牛市。但据统计在1950年,美国散户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曾高达94%;到1980年,这个数字也有63%。到了2008年散户投资者持有美国全部股票市值的34%。


也就是说,在美国这个堪称世界长期行情最好的市场里,过去几十年散户作为市场参与者的比重是持续团灭的,一直在被淘汰。中国会有奇迹吗?


16年1月20日写:曾是牛市王者的全通教育,距离最高点已经跌去了近75%,然而近期均价依然高达100倍PE。按PE统计,目前PE大于等于60倍的公司还有424家,现在有三种可能:第一,牛市再来,这些公司还能大涨;第二,估值合理这些公司价位可稳定,慢慢等业绩;第三,大幅下跌均值回归。


哪种可能大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没有难度,也无关痛痒——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不碰这400多个,不是还有2000多个吗?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这400多个代表了最强概念的公司,不幸走向了第三种方向,那么对市场其它群体的影响又该是怎样的呢?


16年1月24日写


去年中曾在微博聊到某些大蓝筹泡沫并不亚于小股票,当时对一些风格转换冲8000再上万的"专业判断"确实嘀咕,不知道是真这么想还是只为募集资金。回头来看,去年5000点崩盘是不幸中的大幸,要真像某些人期待的炒下去,今年跳楼和破产的人数估计会倍数级增长。


12年末13年初,什么救市也没有,什么熔断也没听说,股市为何产生大行情?08年中期和15年下半年,各种救市眼花缭乱,各方大佬出来喊话凝聚信心,股市为何跌得稀里哗啦?


很简单,够便宜自然会上涨,泡沫化了自然要下跌,就这两条,天王老子也挡不住。当然,咱这说的是市场整体规律,个股特例另说。


在读书上的历史泡沫案例时,人们可能会嘲笑当时人的愚蠢。可实际上大家对照一下自己,在07年和15年上半年的时候是什么状况?我觉得自信能给自己打80分以上的应该不多。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从众行为曾经在数万年间保障了人类的安全,这种刻在基因里的潜意识,正好是投资世界里的致命伤。


有朋友咨询林某股神的基金,查看后吓了一跳。07年2月发行的1期,算是不错的时间点,截止15年12月末净值只有2块(现在肯定又跌了不少),这可都快9年了,复利8%,而且中间波动巨大。2期更绝,也快9年了,总收益只有20%多。


其实选基金有个窍门,凡是媒体冠以"中国巴菲特"的,通常可以先排除。一个很容易被网络谣言骗的人,通常在投资上也极大概率的非常不靠谱。所以各位如果选择基金经理或者投资参考者,不一定要听他吹什么投资理念这种可以表演的玩意,但一定要注意其日常是否有小清新、愤青、极左极右,听风就是雨,正义感与智商不匹配,以及谣言中转站等表现。这诀窍一般人我不告诉。


最近投资圈很流行电影《大空头》,08年保尔森的传奇故事确实引人入胜。但就像我以前说的,超级胜利和超级失败一样,往往是某种极端基因所铸就的。保尔森以此封神,但之后11年、12年、14年和15年其基金都出现亏损,13年至今黄金基金更是亏损65%。极端性有利有弊,但与之为伍你肯定需要一颗大心脏。


随着股市的下跌,预感到大量的"愤怒一族"又快集中出现了。说真的,对老手来说遇到波动还怪社会,只能说明白混了十几年没长进,对新手来说去年股灾1.0或者2.0的时候骂骂是情有可原的,但那之后国家真的救过你,而且几乎是用不要脸的方式救的。现在如果再想骂的,只能冲着自己骂了。


刚在书里看到一句挺有趣的话:


"分析师有什么用?股市涨的时候谁还需要分析师?"


"如果股市跌了呢?"


"那时候谁还需要股票?"


其实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时代给的,特别是要敬畏周期。"永远繁荣下去"的幻象背后是缺乏常识和自大,在繁荣的顶点上杠杆更是典型的财富自杀行为。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投资的最高境界是"入手就涨",其实投资真正的奥义是"入手就赢"。这一字之差其实反映的是认知层次上的天壤之别。


前者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试图做日常市场波动的主人。后者是立足于坚实的安全边际和妥善的赔率测算,是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切结果的差异本质上都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请你为下面几个行为的难度排个序(难度由高到低):


1,一个月只看一次盘


2,一天只看一次朋友圈


3,一个礼拜坚持2次以上高质量的体育锻炼


4,平均一个月读1本书(不包括小说类)


5,每周对家人说次"我爱你"


今年的市场,甭管您是持币还是持股,被折腾被纠结都是必然的。从周期的角度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那就是反复纠结折腾的阶段,这是进入未来挣大钱阶段的必然准备。这种时候,高度关注市场基本上很容易整成神经病。主心骨还是从概率赔率的价值观点出发,稳健策略下配合耐心和平常心慢慢熬。


知道前条为啥提出一个月看次盘了吧?


关于投资需要多少财务知识,我觉得笼统的讲当然越多越好,但如果说下限,那就是:能够让你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个大致的判断,比如是保持正常,出现恶化的征兆,或者出现好转的迹象。财报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公司经营的环境和目标去看是否正常,是去理解它生意的本质。财务分析的目的是理解公司的经营处于什么状态,以及判断它处于什么价值创造周期,需要建立投资思维,而不是会计思维。


对于悟性好的人来说,投资的核心真理用1页纸5分钟就能说明白。


但这5分钟的道理,不经过个3-5年的实际投资历练,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复杂辩证性并由此精炼出适合你个人的投资方法。


但更难的,是在多轮的牛熊转换和各种行情变幻中克服恐惧贪婪,看清自己并知行合一。


而最难最难的,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坚守并简单重复那些最初的道理。


真正的交易区间只占整个投资时段大约不足10%的部分,所以安排好其它90%的时间不但影响着你的投资回报还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除了必要的学习思考做做功课外,最好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尽可能的舒服:锻炼身体,随性旅游,读书看电影,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即便是平庸的回报你都赚到了人生。如果恰好方法对路判断正确,那就是物质精神双丰收了。


看了下15年末的中国40岁以下的富豪榜单,前15名里只有一个房地产,其它全是新兴行业。对他们背景不清楚,但我猜测其中权贵二代的比例也不高。我向来认为富豪榜的结构特点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特征的一种典型反映。各个时期的富豪榜连续起来看很有意思。投资中有很多技术性问题,但在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对时代的思考和观察。在时代和历史的车轮前,个人的那点小聪明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投资不能天天说格局和视野,但若完全没有这些作为后盾那投资可能就沦为了鸡毛蒜皮和过度精明的游戏。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所有具投资属性的标的基本上都经历了一次甚至多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强烈波动和完整周期特征,只有一个例外:一线城市的地产价格。现在大众是否形成了这样一种一致性预期:一线房产价格只会越来越贵,只会涨不会跌,所有的下跌都是假摔,所有的投资都不如房产靠谱?


16年3月7日写


感觉到一线城市的房价正在将市民陷入一种空前的恐慌中,什么怪诞的情况都开始听说了。牛市高潮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涨到你信为止,涨到你惊慌失措为止。


但很可惜,这个世界上有牛市就有熊市,有多么波澜壮阔的牛市也就有同级别的调整。当然,也可能京沪深的房价会创造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例外?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房价跌30%比股票跌60%对家庭净资产的折损都要大,特别是一线中产阶级。过去15年决定家庭财富级别的关键是你什么时候买的房,有几套房,未来5到10年依然如此。只不过,以前是决定了向上的弹性,未来是决定资产结构的风险和脆弱程度了。


人口,收入和货币量是房价的三大驱动。人口增长收入提升货币量超发,妥妥的黄金十年没跑。人口结构拐点,但收入持续快速提升,房价"成长性"依然合理。人口结构拐点,收入增速跟不上,货币量成为房价增长主导时,就趋近泡沫。从2000年至今,"一直涨"的背后是房价的驱动因素其实也在改变。


对投资品来说支持价格的坚实基础要么是内在价值增长匹配,要么是产生的现金流回报匹配。除此之外千万别给高估值找其它的合理性,人性决定了资产价格永远是"越涨看起来越有道理",不信你回过头去找找每次投资品(股票房产大宗商品都算上)价格泡沫和顶部区域的报告和大众留言,看看有多少例外?


投资上有2个常见的错误:


1、在资产上升大周期的初期被高估值吓到;


2、在资产顶部区域又从历史路径中给当下的高估值找合理性;


典型的如房价收入比,15年前就很高,但之后人口和收入的双高增长说明当时静态的高估值是合理的,这就是典型的"成长估值"被证实。但成长估值不可能永续,总会切换到"收入比、租售比"的价值估值逻辑。


估值的高低是表象,核心是其背后的假设是什么,以及最终是被证实还是证伪。


16年4月8日写:15年的上半年是鸡犬升天,下半年是泥沙俱下,总体特征是全市场的方向性高度一致。经过3轮股灾和中间的反弹后,市场的分化开始越来越明显。这种分化可能意味着未来不断创新高和新低的股票会同时出现,市场正从极端情绪主导逐渐过渡到基本面主导阶段。前一个阶段"躲"是效果最明显的,新阶段"准"可能才是最关键的。


资产配置这事儿没必要天天琢磨纠结,但在大周期的判断上一定要清醒,因为那决定着10年后你资产的安全性和可能性。泡沫化的资产会让人看起来很有钱,但那是短暂和脆弱的。资产风险的程度与其过去的收益率和脱离稳定价值的程度成正比,找找这些数据会很有用。


聪明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聪明体现在智力上,最难的题,最复杂的技术,最难懂的理论,这些都需要聪明。智慧体现在能参悟事物的"道",知道事物的难易、进退和分寸。聪明能挑战最困难的课题,智慧则是让事物简单化和单纯化。


作为投资这行来说,不需要十分的聪明,却必须有几分智慧。


看《人类简史》里讲解,承认自己无知是靠近事实和真理的重要前提,深有感触。看看微博,多少曾经聪明和富有学识的人,就是因为开始相信自己无所不知或者真理在握,走向偏执甚至成为妄人。不承认无知,可能就是无知到某种程度的表现吧。


穷和屌丝是两种状态。穷只是暂时的物质匮乏,而屌丝却是种精神病,得治。这种病的时间长了,慢慢会发展成屌丝命。穷不可怕,分不清好歹才是最没救的,人还活着注定的悲催已经把他埋了,可怜更可气。


有一个模糊的感觉:之前历史上最大的人类悲剧可能都是独裁带来的,而未来新的大级别的人类悲剧可能将是民粹导致的。历史这个东西有时候也像股市,每次的波动本身很相似,但总会换上新的概念。


现在的社会是上层无力建立信仰,底层处于经常性愤怒,中产阶级高度焦虑。能把这三者粘合在一起的唯一要素是"钱":管理者靠经济增长维持合法性,中产阶级靠财富膨胀找到安全感,底层人民靠赚钱寻求阶级升级,所以"钱"是这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对经济前景来说,这不算坏事;对社会幸福感和体验感而言,这就不是啥好事儿了。


常识在很多时候会被遗忘,甚至在市场狂热期间常识会被羞辱,但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站在常识的一边你最终会成为赢家,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是煎熬的,但你需要理解煎熬的存在本身就是超额收益的壁垒。那些看起来容易的、特别符合人性诉求的、与市场的走势形成正反馈的行为,反而处处是陷阱。


不少人都曾有"一战成名"的惊人准确的市场预测,这根本不稀奇。但这些阶段性概率的幸运儿一旦把某次神准归因为自己的"神奇天赋"或"独门技术",悲剧就注定在前方等待了。历史的垃圾堆里,早已堆满试图频繁精确预测市场的自大狂们了,但历史也告诉我们,一定还会有下一个。


下一次大牛市恐怕是件很遥远的事了,但又如何呢?07年之后2年左右的时间,不少公司就创出历史新高了。只要是在不太贵的时候持有真正优质的企业,即便在非牛市期间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距离15年顶部已经快1年了,大起大落之后,如果市场以目前位置为中枢上下晃荡2年也不是什么坏事。以一颗平常心,耐心与优质企业为伍,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目标一定可以达到。


16年5月26日写


如果把市场环境分成投资难度的等级的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典型的"高手市场",也就是赚钱很难,但又不是完全没有赚钱的机会。这种市场环境下对于"对象,时机,力度"三要素的要求很高,高手要赚点儿钱也不容易。对老手的建议:张弛有度,平常心加耐心;对新晋投资人的建议:抓紧学习进阶,下一波你就不会缺席;对韭菜们的建议,地球很危险还是回三体星吧。


在市场的不同阶段,估值和业绩具有防守和进攻上的辩证性。当市场处于模糊期间时,低估值是防守因素,业绩增长是进攻性要素,可持续的业绩增长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当市场处于极端低估时,业绩增长变为防守因素(用来确保低估值的可靠性),而估值反转则成为最强进攻性要素。前者的核心是价值牵引,后者的奥秘是均值回归。


证券市场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专门摧毁你的短期经验。先用一种温度慢慢炖,等你适应了得心应手的时候可能就换汤了。对这种特征,要么你是十八班兵器样样精通,以万变应万变。要么你就抓住根本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但不管哪路风格,最终几个周期下来发现其实盈亏同源,你努力了一辈子的左右逢源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幻象。


财务自由这事儿,财务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很多人总是关注财务的标准,但其实这个可以有下限但真的没标准,因为决定下限的是需要,决定标准的是欲望,而需要是有限的欲望却无止境。这事儿的麻烦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天天幻想自由却不为实现财务目标真正努力;而对少数精英来说,是放不下财富继续增长的枷锁和欲望的同步膨胀,而远离了自由的初衷。


欲望与能力:能力不强但物质欲望也不高,平凡但不见得平淡的生活;能力很大而个人欲望却很低,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社会的改造推动者;能力不高欲望很高,注定过不好这一生了。对投资人来说,确保能力不断进阶并始终管理好欲望,形成两者健康积极的配合,是个不那么著名但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按部就班的职业发展是加法人生,虽难大富贵,但总趋势是向上且可预期性高;创业和投资以及捞偏门是乘法人生,非线性发展且落点分布不均匀,有登顶希望但也可能乘以0;严重选错行或选错人是减法人生,把原本美好的一点点消耗殆尽,明白时悔之已晚;眼高手低满肚子负能量是除法人生,不管干什么都是摩擦系数最大,对外无贡献,自己不幸福。


在投资上,技术要从属于策略,策略要从属战略,战略最终从属于信念和价值观。投资失败和成功的程度,技术层的影响其实很小,策略层的影响有限,大部分结果取决于投资战略是否正确和基本信念的牢靠程度。但绝大多数人每天的眼里都是技术,几天换一个策略,从不思考战略,永远未曾理解和坚守信念。


证券市场里的钱是一种很骄傲的东西,它会用深入骨髓的眼光透视你灵魂深处的弱点,然后化身出最诱惑和让你恐惧的东西一次次的测试你,而且这种测试既是后天学识层面的,也有先天基因层次的。只有在通过多重的考验后,它才会接受你这个主人。而通不过测试的,往往反而被其奴役甚至剥夺一切。


人生几件大事: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人


每一个纠结的现在,都来自一个草率的过去,并将走向一个遗憾的未来。人的行为和思维是有惯性的,要想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时间越久越积重难返。所以,从一开始就深思熟虑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优秀的企业和投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不断的进步,拉开与竞争对手在能力上的距离。以5年的时间看企业,原本差不多的格局中优秀者脱颖而出一骑绝尘。以5年的时间看人,本来差不多的水平中优秀者连上几个台阶,知识素养的k线走势完全呈现大牛股特征。而大多数人的能力却始终处于st的边缘。


长期来看股市中的投资收益取决于综合能力,股市不但在反映企业价值上是有效的,其对投资人能力的反映同样是有效的。股民们的悲哀在于总是本末倒置,始终幻想高收益,却从来不为这种收益的基础添砖加瓦。n年下来一看还是在原地打转,在自作聪明中浪费生命,在浮躁悔恨中不断轮回。


价值投资是严密系统的方法论,不是优美空洞的心灵鸡汤;长期持有是复利的理性选择,不是骗子的避风港;投资境界是长久学习践行的自然结果,不是神奇玄妙的宗教修行。别把本来复杂的弄得太简单,也别把本来简单的搞得太复杂,这既是一个人投资悟性的体现,也是投资这行终身的自我修养。


春秋陶朱公的《商训》中提到“能安业,厌故喜新商买大忌;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能远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这些正好对应投资中的专注守拙、对风险和机会转化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前瞻看问题的习惯。可见自古做生意要成功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困难的是真正理解其内涵并抵制诱惑的坚持。


投资上有两种悲哀:第一,总是试图用一种投资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唯我独尊容不得其它人和方法;第二,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方法,意识不到得失的必然,于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第一种人成为了偏执狂稍不如意就批判市场以真理自居,第二种人变成墙头草永远都不能坚定一次。


未来优势型大牛股的特征:初期业务处于某种迷雾中,市场对其业务空间和竞争优势都不甚了了。但随着公司逐步进入优势挥发期,业绩呈现出“总是超预期”的特征。与之伴随的,是其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的逐渐显性,市场估值随之从经常性平价甚至折价,进入经常性溢价。长周期双击由此达成。


曾经说了很多投资未来优势型企业的原因,但其实由此同样可以理解投资一个未来优势型的国家同样是关键性的。优势释放初中期的公司总是不如伟大企业的绩效惊艳、规章完善、处处洋溢着“高大上”。但对于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投资人来说,这样的公司反而提供了长长的雪道。公司如此,国家其实也如是。


一些公司在顺风的时候,确实好像傻子也能经营躺着都能赚钱,其实这就像在牛市的时候傻子赚的钱也可能最多一样。“护城河”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好东西推到极致也会变成可怕的偏执。商业世界里“有限性”和“均值回归”从来铁面无私,对企业中长期经营态势的判断,是个复杂但机重要的功课。


国内的价值投资舆论往往讨厌“创新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实有些生意数十年都不变,但这不代表其价值含量也是静止和始终处于初始状态。生意模式可以不变,但其内外部驱动力、增长的弹性、业务再复制的潜力等等可能不变吗?企业内在价值这个东西,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看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中国的改革当然引人注目而且势在必行,但被忽略的是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很多国家也都在原有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颈甚至困境。谁能先一步下决心并具有执行力,谁就在下一步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也许30年后的国际格局取决于今天谁更富有行动力。


很久前一个同事问我这行的春天何时才到?我说,等你看到这行出现亿万富翁的时候。10年不到,这个当时看起来纯属吹牛逼的假设已经远超预期的实现。中国的转型之路何时能成功?当a股的中坚力量是一批1000亿市值的创新、高附加值企业的时候。可以拭目以待,但仅仅是等待即便正确了也与财富无关。


运气对于投资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拉长了周期来看,投资结果取决于能力所导致的必然性,但短中期而言运气所导致的结果差异也可能不小:即使逻辑正确并且最终被证实,但其实现的时间周期和幅度强度乃至于节奏都可能会超出意料之外,好运气使得投资逻辑的正确性以更高的效率展现和放大,甚至原本错误的理由却收到奖励,坏运气却可能正相反。好运气来的时候赚足,坏运气降临的时候别中大招,前者需要前瞻性和概率思维,后者要始终远离重大的行为禁区。


“获取稳健的回报”是一句很安全的话,但除非已经有很大的基数,否则所谓的“平稳的获取每年20%”既没法达到财务目标也不具有可能性。长期来看要获得25%的复合收益率确实极其艰辛,但投资回报的另一个特点却是回报率极大的“不均匀性”。认识到这种不均匀性的原因和意义,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其实有复利的规律在,收益率并不急在一时,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对的事情,良好的回报只是个时间问题。投资人真正最幸运的,其实不仅仅是赚钱,而是还能赚时间——绝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自由安排感兴趣的事儿。让赚钱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生活为赚钱服务,这才是投资最珍贵的地方。


猪在天上飞的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其实那只不过是风还没停而已。这个世界上要想混点儿名气,没有什么比咬死一个方向更聪明的方法,因为你总会对一次,甚至会对很久很久。但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人,也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了。


很多人很喜欢强调“投资很简单”。当然,如果隐藏掉那些繁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过程、不说出来那些业务分析过程中步步推进的商业逻辑、不给你看见大量的思考过程和不断讨论中的持续进步,只是直接给出一个结果和大致的原因,那么看似确实是“很简单”的。


大多数人总是聚焦在最终结果上的差异,更不少由此愤愤不平和叹不公平不幸运者。但如果也愿意看看造成这种差异的过程,恐怕能让人清醒很多。以投资为例,如果把那些优秀投资人所读过的书、所写过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奋列来比比,估计失败者中99%是不好意思对这种差异说什么的。人无自省,事无善果。


在投资中犯错是难免的,差别在于错误的级别不同。一般的错误,严重的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导致财务结果的天差地别。集中发生的一般错误往往变成严重的错误,执迷不悟的严重错误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故事开始时可能是因为专业因素,但最终的惨案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


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与信息的时效价值成反比。最脆弱的公司,一点新的行业新闻和政策动向都需要小心,否则不定哪天就成为了大拐点。正常的公司,起码每年的年报和相关的报告是很重要的,缺了这些来年的经营就很难判断了。最优秀的公司,极端点儿讲几年不怎么关注也问题不大,它总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一般而言,我是很不喜欢“战略转型”的公司的,特别是那种因为可见的行业不景气而提出转型的。这种公司一般说明其前瞻性比较差,通常没有什么真正的战略,不过是顺着行业波动而做出适应性举措而已。资本市场对于能提出一个诱人转型前景的公司容易给赞,这时的高溢价要非常小心,很容易成为陷阱。


《大国重器》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片中谈到的领域和代表企业却鲜有大市值公司。这其实反映了有趣的现实:商业价值并不总与社会价值或者国家战略安全价值一致,高精尖工业品的商业价值往往还不如矿泉水和空调。这既不奇怪也不矛盾。


一个人在股市上经历的跌宕起伏传奇程度,与其方法的学习价值基本上呈反比。最好的投资人的经历(特指股市经历)应该是拍成电影让人看着打哈气那类的。这正是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意思。明白这点的人,其实应明智的少谈自己股市的惨烈生死搏击和惊人的戏剧化转折,那真是自黑。


打过红警或者帝国的朋友应有体会,在一场混战中如果存在1个真正的高手,那么很快他就能占据优势,并且其对“基地”无论是经营的效率还是布局的思路上都明显有异于对手。其实观察某个行业的竞争也有相似之处,当一个企业显示出眼界格局、市场布局、执行力的全面优势时,已经提前泄漏了结局。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资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圈子还是简单很多,这倒不是说干这行的人能有多纯洁,而是这行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一点在于:业绩才是硬道理,而业绩这东西是互相吹捧也无用或者棒杀不了的。对一个像我这样快不惑了还没学好“社会学”的家伙而言,有这样的地方还是挺幸运的。


看到一些企业投资价值方面的讨论,上来就是资产负债表加加减减,然后分红率算算,然后一句“不考虑未来企业盈利情况,我的投资收益应该是*年回本”。我很疑惑,最首要的企业盈利情况不考虑,那资产负债表和分红这些基本建立在企业经营基础之上的东西还有必要考虑吗?企业毕竟不是国债。


高估值低估值都是表象,价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确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取某一时段的估值差来看问题意义不大,选择溢价还是折价的倾向本身也不代表投资上的优劣之分。但是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却是判断“错误定价”的基本前提。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不期而遇。



每个投资人都需要好点子,但总是不断的反复寻找它本身已经说明还不明白什么才是好点子——如果这个决策的有效期达不到起码3年以上,不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周期内带来稳定可信和具吸引力的投资逻辑,不能让投资人远离躁动不安的享受投资的宁静和快乐,那还叫什么好点子呢?


五粮液13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40%,净利润同比-52%,1-3季度净利润同比-8.95%。格力电器第三季度收入同比+21.8%,净利润同比+44.8%,1-3季度净利润同比+42%。一个是“傻子也能经营的公司”,一个是“惨烈竞争的市场”;一个1年前还被认为前景光明,一个5年前已经被认为到了天花板。


其实五粮液也好,格力也罢,这里的比较并不是说哪个必然高的问题。我的观点向来是:时间是把杀猪刀——任何所谓牢不可破的护城河,随着行业成熟度兴衰变化甚至驱动因素的减弱,都有跌落凡间的那天。傻子都能经营,也有巨大的局限性。不必傻唱什么“永恒”,因为投资人的时间价值并不永恒。——比如10年后五粮液肯定还在,格力不太好说。但对投资人而言资金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从5年前1664点开始比,格力最近的收益率是将近600%,而五粮液是70%,这就够追一阵了。行业可以永远存在,但投资人又有几个五年呢?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相比较机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注和时间。可这两点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户重视的。几乎什么东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这两点就足够让一个本来的聪明人输掉底裤。


初学者总对“操作体系”这词儿感觉很神秘,更想得到些“几个持股、分几次买入、间隔几个百分点”之类的秘籍。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和可以灵活处理的。我本人既曾全仓过1支股票,也曾分散持有5、6个;既有花了1年半时间慢慢建仓的,也有发现第二天就一次性买足仓的。这事儿不能盯表面。


从几年的周期来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义的时刻并不多。关键是这种时刻出现时你要富有行动力,其它的垃圾时间尽管随它去好了。寻机操作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如果局面很满意,不操作其实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面不满意,重点也应该是寻机,而非操作。瞄准不行,扣扳机再勤奋也是枉然的。


投资的世界里单谈任何一个独立的“点”都没啥意义,否则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也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业绩前景要好,长期投资价值更不等于短期必涨,短期涨了还不等于验证了正确的投资逻辑...把这些糊涂账都弄明白了,投资才算是入了点门。


“买好的和买的好”哪个更重要?当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好的”,那么既不可能买好的更难买的好。那种“总是贵”们不就是如此吗?其实回顾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级牛股也大多出现过很便宜的时候,甚至是以年计的股价低迷。那时候“总是贵”们在哪里呢?价格当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我无意贬低以低价作为优先的投资方法,市场中可以赚钱的方法很多。但我个人选择与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因为我选择在阳光下生活。那些终日与垃圾公司斗智斗勇的活儿太累人烦心了,既然是个自由选择的市场,为何不选择愉悦呢?如果投资意味着天天挣扎在狡诈欺骗和怀疑中,我宁愿不做了。


这一年截止目前已经差不多210多个交易日了,但我却想不起来哪个印象深刻的日k线。任何一个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级别就弱化了,放在月级别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级别就毫无意义了,更别提放眼5年以上的周期了。对于眼睛盯着企业经营的投资人来说,可能投资记忆中最难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无关的吧。


投资人都喜欢说找自己真正能理解的公司,也就是要搞清自己的能力圈。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出怎样才算是“能力”?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看到公司确实业绩增长特别是股价大幅增长了,所以感觉看对了。在没有条理清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确认所谓的能力也许比没有能力更危险。


很多投资语录喜欢谈境界,但我认为境界这个东西要慎谈。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大谈什么境界是扯淡啊。投资这条路可以夸夸其谈,可最终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境界也能赚钱,没起码的知识和方法论那可是能赔掉底裤。境界最终是修养、品性和价值观的自然结果,急不得。


对做实业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样把生意做好”。但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更多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才是好的生意”。企业家需要在自己的行当里找到最正确的路和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项事业,投资者则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及企业家的劳动果实。投资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选择,感恩并善用。


翻了翻几年前看过的一些公司,感慨对于那些历史上从来都是差等生的公司给出“进入拐点”的判断真的要非常谨慎,有时候这方面的风险甚至会高过以高价格买入那些很出色的企业。虽然不能用“祖上三代”去推导未来,但至少在投资领域一个公司的历史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我有一个小邪门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队友是谁,反对派又是哪些人。一些时候我对一些公司和时机并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公司的支持者大体是一个什么投资素质和水平倒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如果你发现自己热爱的公司后面跟着一大队的“雏儿”,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可能会让未来有更多的新玩法。但对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我的投资方法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规律不会被证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变。其实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规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


无论是在产业界、科技界又或者是投资界,一个几乎是普适的定律是:那些最喜欢在媒体上洋洋洒洒写文章指点江山的,或者最热衷于巡回演讲的,其实际工作业绩往往都是在业内比较差劲的。论抓热点和诡辩,通常是高手,但看其执掌的企业或产品却大多三流开外。媒体的宠儿,往往与真正优秀的事业无关。


在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在投资中,孤独却是一种品质。寂寞只需要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即可消解,孤独却呼唤的是一种同频率的心灵感应。孤独是投资的一种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也许是一种成熟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兼而有之。它带来心灵的沉静和思维的通透,而盈利只是它的附带品。


财富应该为我们带来安宁和自由,带来超脱的独立和更多选择的权利。但财富又容易让人在追求它的过程中迷失原本的目的,当把追求财富凌驾在生活本身的意义之上时,人的心灵将被它绑架,似乎已拥有一切却更加焦躁饥渴。人活一世最终不过一副入土的皮囊,富甲天下也管不了儿孙三代。看开,自在。


在持股时经常面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纠结。从长期来看也许持仓的前景还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短期1年来说又似乎面临很大的调整或者跑输市场的可能。这时候投资人面临的像是一道哲学问题:未来与现在哪个更重要?随便给出任何方案都不负责任,但我觉得解决问题的起点应该是:仓位是否舒服?


突破投资的那层窗户纸儿需要一些缘分,让投资从理念落地到有效的方法论需要持续的勤奋,而将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避免偏执又需要点天分。这三个条件每一个都可以筛掉一半的人,三轮下来大概还剩12.5%左右。所以说,股市里长期来看只能有1成左右的赢家,实在是太合情合理了。


股市不缺乏荒诞,但不代表自己看不懂的东西都是荒诞的。投资人的工作和价值就是去识别哪些是自己看得懂、把握得了的机会,哪些是无法理解的现象和不愿承担的风险,如此而已。天天这个泡沫那个荒谬的,是股评师的工作。我们可以不参与,但没必要叨逼叨的拿自己的准绳和能力圈作为唯一真理。


这是个键盘英雄和网络圣人扎堆的时代,装b的最高境界是自己都被自己的演技感动了。看微博就可以轻易的理解为啥大多数人在股市里会死翘翘——听风就是雨、偏激、缺乏自控力、毫无思辨能力、永远推卸自己责任、喊得和做的不一致、眼界狭窄...集体智慧or乌合之众,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素养。


投资中找到合适的对象讨论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辩论中——辩论的目的是说赢对方,而讨论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思维盲点;辩论注重技巧(回避锋芒、偷换概念、煽动性等),讨论看重的是实质;辩论往往是已经有结论和立场而去寻找维护面子的理由,讨论则是持着开放性的态度寻求更深刻的认知。


就现在看未来而言(2013年10月),我认为最值得思考和关注几点:1,市场总体的估值差过大是主要矛盾,中期来看存在相当大的回归可能;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催生的“新蓝筹”现象依然是自10年以来本轮大周期行情的主旋律;3,股票资产依然是当前大类资产中极具吸引力的品种。


成功的投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战略视野,他们更愿意思考那些对长期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问题。而普通人正好相反,某天的一个大涨马上就可以让他们激动万分而无视了整体结果上的失败。当一个人考虑的是10年周期的问题,他就会拥有未来。若只习惯考虑明天的问题,他注定只能收获昨天的延续。


人生的几件大事儿: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人。对一个,保底。错一个,遗憾。全对,阳光灿烂。全错,生不如死。

分享到: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