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节日:国庆节 重阳节 寒露 霜降 国际住房日 11月节日:记者日 消防宣传日 糖尿病日 大学生节 感恩节
 当前位置:好网123 >> 辣木产品 >> 辣木茶 >> 印度传统辣木引种栽培研究
     

印度传统辣木引种栽培研究

辣木是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Adans.)植物的统称,在我国没有自然分布。在辣木树种中,MonngaoleiferaLain.是流传久远、最具经济价值的种,中文译名为“印度传统辣木”或“多油辣木”。印度传统辣木全树可以利用,根和树皮是传统医药的原料;嫩叶和嫩果是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的蔬菜;种子富含油脂,榨取的辣木油性质稳定,耐反复煎炸,是一种高级烹调油和高级润滑油;脱脂豆粉或油饼含有辣木蛋白质,可起絮凝剂的作用,用于有机和无机颗粒的沉淀,诸如水净化处理、植物油的澄清、以及饮料和啤酒中纤维的沉淀处理等。近年来,不但印度传统辣木原产地增加了种植面积,许多国家或地区亦开始引种和大量推广栽培印度传统辣木,现已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30多个国家种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于2002年从缅甸引进印度传统辣木种子,在云南半干旱、干旱河谷地区进行区域性试种,本文对印度传统辣木在云南进行引种栽培研究,以了解其在引入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表现,摸索育苗和栽培技术,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引种概况

1.1辣木的形态特征

辣木科只有辣木属1属13种。从地理上看,这13种辣木的自然分布区较独立,很少发生自然分布区重叠现象。辣木的自然分布区主要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和亚洲,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印度传统辣木(MoringaoleiferaI_am.)为多年生常绿或落叶乔木。树高7—12m。主根膨大似块茎。树干直径20~40ClTI,主干直立,一般在1.5~2.0m处开始萌生侧枝。侧枝延伸无一定规律性,树冠伞形。叶浅绿色,三回羽状复叶,长30~60cm,小叶长1-3~2.0cm,宽0.6~1_3锄,两侧小叶椭圆形,顶部小叶倒卵形,略大于侧叶。圆锥花序,长10—25cm,两性花,花白色或乳白色,具芳香气味,花萼盆状,5萼片,5花瓣,5雄蕊与5退化雌蕊。果荚长20~60cn1,两端尖细,横切面近圆形或三棱形,干燥后纵裂成3部分,每荚含种子12~35粒。种子圆形,褐色,其上有3个纸质白翼(图1)。

1.2国外主要栽培区和引入地的自然条件概况

印度传统辣木自然分布区可能是印度西北部的热带干旱地区,印度现已将其推广种植到西南沿海地区。非洲和美国的热带地区、墨西哥、斯里兰卡、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等有大规模种植。种植地的气候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类型和干旱气候类型。引进的印度传统辣木种子采自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干热河谷地区的Pakokku(中文译名木各具)。在云南选择与印度传统辣木栽培区气候相似的元谋、元江、元阳和景谷的河谷地区种植,其中元江、元阳试验点为热带性干热河谷,元谋试验点为南亚热带性干热河谷,景谷试验点为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4个试验点和国外主要栽培区的自然条件概况见表1。

2试验方法

2.1农耕地育苗和栽培试验

在元江农耕地上,以容器育苗、苗床育苗、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为处理,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处理小区容器育苗和苗床育苗各300袋(穴),每袋(穴)播2粒;播种造林300穴,每穴播2粒;植苗造林300株。育苗容器为12锄×18cIl塑料袋,营养土按当地生燥红土:腐熟有机肥:三元复合肥=4:1:0.02比例配置;苗床为高床,面积与育苗容器摆放的面积相当,以与容器育苗有相同的株行距;植穴规格为50cm×50cm×50cm,株行距为3ITI×2rn。容器育苗、苗床育苗和播种造林于2003年3月8日露天播种。同日,用与育苗试验相同的营养土配比和培育方法培育容器苗,用于农耕地植苗造林、不同造林地造林和多点造林。播种深度为2cm,盖土厚度约1cm,播种后加盖一层干杂草,人工浇水至6月下旬(雨季开始)。同年雨季开始即问苗定苗,每穴1株。同时进行植苗造林。试验地用苗圃常规管理方法管理。

2.2不同造林地造林对比试验

在元江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以及没有灌溉条件的退耕地和荒山坡地上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试验地面积各0.67hm2。农耕地和退耕地清理后穴状整地,穴的规格为50cm×50cmx50cm,株行距为3rnx2111;荒山坡地带状清理,穴状整地和平沟整地,株行距分别为3m×2111和3rll×2.5111,穴的规格为50ClTI×50ClTI×50cm,水平沟40ClTI宽、40cm深。2003年6月下旬,用3月8日培育的容器苗定植。每年秋末铲草1次。

2.3多点造林对比试验

以元江、元阳、元谋和景谷的河谷地区退耕地为造林地进行植苗造林,面积各0_34hm。造林地清理后穴状整地,穴规格为50cmx50cm×50cm,株行距为3m×2in。2003年6月下旬,用3月8日培育的容器苗定植。每年秋末铲草1次。

2.4调查与数据处理

从始见出苗起,逐日观察,记录出苗数,至出苗结束,统计场圃出苗率;苗木出圃前调查成活率和苗高;翌年秋季调查保存率,并测量树高、地径。造林地除调查保存率外,还观测树高、地径、干形、结果数量、病虫害等。调查样地随机选取,各3块,抽取中间3~5行植株调查,确保每小区至少调查30株以上。

在定植3a、不同整地方式的荒山坡地造林地上调查印度传统辣木幼树抗旱性。参照造林后林木不同旱害症状及其等级,结合印度传统辣木受旱害特点,将旱害分为5级,其标准为:

1级:个别嫩叶、顶梢、花、嫩果有轻度萎蔫,能恢复正常生长;

2级:嫩叶、顶梢枯萎,花、嫩果萎蔫;

3级:约半数叶子变黄,出现不正常落叶,主干干枯约1,花、嫩果枯萎;

4级:大部分叶子变黄并脱落,主干干枯1乃一1,近成熟果果尖枯萎;

5级:全株叶子变黄并脱落,主干全干枯,不能萌发,近成熟果于枯。随机选取151TI×15m的标准地3块,有幼树30余株。在标准地内按旱害等级标准进行每木调查,根据调查旱害等级和不同等级的株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抗旱性指标:

式中:为抗旱性指标;X.、X2、X、X、X分别为1、2、3、4和5级受害等级的株数。抗旱指标等级分为5级,1~5级对应的抗旱指标分别为1.00~1.50、1.51~2.50、2.51~3.50、3.5l~4.50、4.5l~5.00,分另0表示抗旱能力强、较强、中等、弱和较弱。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3结果

3.1农耕地育苗和栽培成效

印度传统辣木种皮不存在机械障碍,吸膨容易,故种子未经处理直接播种。3月初露天播种,10d后苗出土,先长出对生的一对子叶,其后,复叶互生。容器、苗床和农耕地播种(播种造林)成效以场圃出苗率、出圃时苗木的成活率和苗高3个指标进行评价,农耕地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成效用保存率和株高2个指标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见表2。容器、苗床和播种造林的出苗率分别为66.3%、63.3%和63.5%,出圃时苗木成活率分别为99.1%、97.9%和97.1%,苗高分别为56.8crn、57.7Clrl和56.8cm;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1a时,保存率分别为96.5%和96.8%,株高分别为4.68m和4.57m。各种处理的出苗率、成活率和苗高经过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JJ验,处理间的差异均未达到5%显著水平。表明在用苗圃常规管理方法管理的条件下,农耕地上播种造林,与容器育苗与苗床育苗相比,种子出苗率、苗木成活率以及苗高均无显著差异;与植苗造林相比,保存率和植株株高也无显著差异。播种造林对种子的出苗、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3.2不同造林地造林比较

以株高、地径、发枝数等生长指标,开花率、结果率、结果数等开花结实指标作为评定农耕地、退耕地和荒坡地造林成效的指标。3造林地问植株生长指标和开花结实指标调查结果见表3。定植1a的印度传统辣木,农耕地的生长表现最好,平均株高为5-3m,地径l6.7cm,每株发枝7.1枝,开花率和结果率为100%,每株结果275.6个;荒坡地的生长表现最差,平均株高仅为1A1TI,地径4.2ClTI,每株发枝1.3枝,开花率0.08%和结果率0.03%,无果;退耕地的各生长指标和开花结实指标较荒坡地的好,但较农耕地的差。调查结果经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测验,3造林地间植株生长指标和开花结实指标除农耕地与退耕地的开花率和结果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差异显著,表明印度传统辣木在3造林地上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在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上生长正常,开花结果较好;在退耕地上亦能生长和开花结实,但生长量和结实量较农耕地的低;而在没有灌溉条件、土层瘠薄的荒坡地上,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结果或偶见结果,一般不能完成生命周期。为进一步探索荒山坡地不同整地方式的造林成效,荒山坡地在穴状整地的基础上,增设水平沟整地。但种植结果与穴状整地结果基本一样(表3)。表明该地区荒山坡地即便是水平沟整地也同样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表明,引种印度传统辣木在云南热带干热河谷地区更需要水湿环境,对无水灌溉的环境表现出不适应。

3.3多点造林初步结果

以引种印度传统辣木的适应性、效益和繁殖能力作为评定4个试验点引种成效的主要指标。4个试验点3a种植实践表明,印度传统辣木在常规栽培条件下,都不需特殊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表4),没有发现严重病虫害,适应引入地的环境条件;印度传统辣木不属于入侵生物,也没有携带危险I生昆虫和微生物,没有出现不良生态后果,能开花结实,并且有一定的产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较高,达到原定的引种目的;通过种子繁育能正常繁衍并保持原有优良性状…。可见,引种是成功的。观察还发现,定植3a间,第一年生长较快,第二、三年生长逐年减慢;结果数量则第一年较少,第二、三年逐年增多。

3.4抗旱性评价

2003年6月下旬荒坡地造林,定植后正逢雨季,印度传统辣木生长未出现不良现象。当年11月份至翌年5月为旱季,出现不正常落叶,部分植株出现枯梢,同期农耕地和退耕地的印度传统辣木生长正常。2004年雨季,荒山坡地上的印度传统辣木有新枝叶长出,但长势明显减缓。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荒坡地的印度传统辣木不正常落叶和枯梢现象较上一年更加严重,以致仅个别植株能开花结果,所结的果细而短,绝大数植株不能开花结果,同期农耕地和退耕地的印度传统辣木生长正常。引种到荒坡地上的印度传统辣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不正常落叶、枯梢、无花和无果等不适应表征,这表明,干旱(土壤干旱)给印度传统辣木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荒坡地印度传统辣木的抗旱性调查结果表明(表5),印度传统辣木的抗旱指标为2.82,此抗旱性指标对应的抗性等级为3级,为中等抗旱。

3.5结果枝的分布特性

印度传统辣木播种当年即可开花结果,结果母枝和结果枝的发育规律与其它树种完全不同:不同龄级的结果母枝同时着生结果枝,并且同一结果母枝可多次着生结果枝。印度传统辣木的枝条有结果母枝和结果枝两类,结果母枝又分为有效结果母枝和无效结果母枝,凡能抽生结果枝的结果母枝称为有效结果母枝,一般情况下(即无断枝、虫蛀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不再抽生结果枝的则称为无效结果母枝。对40株2.5a生植株结果枝的分布与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印度传统辣木可具有4级分枝;I、Ⅱ、Ⅲ、Ⅳ级枝都可能是有效结果母枝;I、Ⅱ、Ⅲ、Ⅳ级枝为有效结果母枝的植株数占总调查株数的百分率分别为15.0%、77.5%、17.5%和2.5%;每株I、Ⅱ、Ⅲ、Ⅳ级枝上结果枝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6、8.7、2.0和0.1条。各枝级的有效结果母枝及结果枝的数量大小排序:II>HI>I>IV。

3.6果实生长

在3月上、中旬观察,印度传统辣木花开后10d左右,雌蕊从近花药处开始伸长,开始时直直地向前生长,不久后出现扭曲,弯曲的方向、曲度、次数都无规则,有的甚至绕成环状,以后又慢慢变直,个别基部曲成环状的果,进入成熟期时也可能仍然弯曲。4月1日,每2d定果调查一次果实生长量,直至伸长生长结束。表6是4月份嫩果伸长生长量的调查结果。果的伸长期平均为21.8d,最长22d,最短16d;嫩果前期生长慢,中期生长快,后期生长慢;平均每天增长1.7ClTI,生长最快的时段,最快每天增长4.5cm。果实伸长生长曲线的拐点即果实从结实开始20d左右为生长停止期。果实伸长生长停止,尚未明显膨大前,徒手检查果实可食性:易折断,断时脆响,断面整齐,食无渣,为可食标准;反之,不易折断,断时无响声,断口留纤维,食有渣,为不可食标准。前者约占90%,后者约占10%。从果实的生长情况及可食性检验结果可看出,在当地条件下,一般结果后的20d内为最佳的采摘时间。

4结论和讨论

4.1印度传统辣木适生的气候类型和造林地

自缅甸引种的印度传统辣木在云南亚热带、热带性半干旱和干旱河谷地区能正常生长,未发现严重病虫害、冻害或其它不适应表征。印度传统辣木已在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的亚热带、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引种成功。综合引种印度辣木在不同地域、热带干热河谷不同立地上的生长表现,从气候类型看,印度传统辣木适生于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和湿润气候区。从热带干热河谷造林地种类看,印度传统辣木更需要水湿环境,在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上表现较好,而对无水灌溉的退耕地和荒坡地表现出不适应。印度传统辣木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仅为中等抗旱树种。故热带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时应注意造林地的选择,应选择有灌溉条件、土层深厚的地块种植。有关影响其扩大引种和正常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分析尚需进一步研究。

4.2幼树和果实生长特性

通常情况下,3a生印度传统辣木的结果母枝按龄级顺序发育。有效结果母枝一般为2~4龄级,一龄结果母枝主要起扩展树体作用。从结果母枝发育过程看,印度传统辣木结果母枝的发育特性与许多木本经济植物相异:结果母枝不同龄级同时着生结果枝,并且同一结果母枝可多次着生结果枝。这样,结果层外移慢,结果层厚而均匀,树体光秃区相对较小。在受到外界刺激(病虫害、机械损伤、枯枝等)时,在伤口附近能萌发结果母枝和结果枝,利用这个特性可以进行人工控制树体结构。果实作鲜食蔬菜,在当地条件下,结果后20d内为最佳的采摘时间。因此,在以嫩果荚(蔬菜)和种子(木本油料)为培育目的的栽培时,可指导嫩果采收,也可作为疏果时期,以变废为宝。

4.3栽培技术

在印度,印度传统辣木可以进行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钔。我国的造林实践表明,除可进行植苗造林外,在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或退耕地上,还可以进行播种造林。印度传统辣木繁殖和栽培方法多样,因此在进行良种选育、丰产优质栽培时,可根据不同培育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收获嫩叶鲜食蔬菜为目的,可采用床圃播种密植,以快速、大量培育嫩叶(尖),还可以多次摘心后促萌新梢(叶),老叶用来制作干叶粉;以收获嫩果荚(蔬菜)和种子(木本油料)为目的,可用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进行培育。而无性繁殖(扦插和嫁接)、栽培密度、栽培季节、土壤管理及幼树抚育措施等的高产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享到: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