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辣木主要病虫害研究初报
摘要:经2003—2006年调查,初步描述了云南西双版纳生产性实验栽培辣木的5种病害和5种虫害,其中以半裸镰刀茵和黑星茵所致的落叶病、嫩梢萎蔫病、枝条溃疡病、豆荚褐腐病、幼荚干缩病,以及白蚁、蚜虫等为害严重,经济地位重要:对辣木病害的综合管理进行了讨论。
辣木又称油辣树、辣根树、鼓槌树,为辣木科辣木属多年生植物本科仅一个属14个种,其中.steno~tMa(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北部)、11/.peregrina(原产于苏丹、埃及和阿拉伯半岛)、ovalitolia(原产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Moringaoleitera(原产于印度北部亚喜马拉雅区域)等4个种已有栽培…,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多功能经济植物II。2003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传统种(Moringaoleitera)、改良种(MoringaoleiteraPKM1)和非洲种(MoringastenopetMa)等3个种(品种)进行栽培试验,种植面积5hm。在栽培试验的过程中,我们对辣木病虫害资源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1病害
1.1落叶病
病原菌黑星属真菌(Fusicladiumsp.)。
症状:叶片大量脱落,多为黄绿色或黄色,少数为绿色,在脱落叶片上可见有病斑,病斑多为点状、圆形或近似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状,边缘明显,病斑中央浅褐色至外围深褐色,病斑周嗣呈绿色,病斑偶有穿孔。感病初期,叶上病斑呈水渍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叶片逐渐褪绿变成黄绿色或黄色,只剩病斑周围呈绿色,随即叶片脱落。病情严重时,植株老叶全部脱落,只剩新抽生的嫩梢。有雨水或展露重的条件下叶片易感病,在西双版纳每年的降雨季节(5一lO月)为发病高峰期。
I.2嫩梢萎蔫病
病原菌:黑星属真菌(Fusicladiumsp.)、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tectumBerk&Ray.)复合侵染。
症状:植株新抽生的嫩梢感病后嫩叶、芽萎蔫脱落或不脱落,随后嫩梢干枯死亡,空气湿度大时可在病斑上看到黑色点状厚垣孢子堆(黑星菌厚垣孢子)或橙黄色孢子堆和白色菌丝体。在雨季,嫩枝条可反复感病,造成新梢不能正常抽生。本病害在西双版纳主要发生在有雨水和晨露重的季节,每年的5月至翌年的2月均可出现,7l1月为发病高峰期,在生产性采梢地段,发病严重时发病率可达90%以上。
1.3枝条溃疡病
病原菌:黑星属真菌(Fus+bladiumsp.)
症状:连续降雨后,嫩枝和半木栓化的枝条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天晴2—3d后感病部凹陷露山木质部。在未木栓化的嫩枝感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随着枝条的逐渐木栓化,后期病斑干枯,病斑中央凹陷露出木质部,空气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见有黑色小霉点(厚垣孢子堆)。雨季期间连续l一2d降雨后就会出现感病初期症状。在天气晴朗后l~2d或更长时间则出现后期症状。本病害常在雨季(5一l1月)出现,易出现在进入木栓化和半木栓化的枝条上。
1.4根、茎基腐病
病原菌:不明。
症状:植株萎蔫,多数叶片不脱落或脱落。植株感病初期时不易发现,当植株出现叶片颜色无光泽、变为浅灰绿时已进入感病后期,可在I一2d内突然萎蔫、死亡。检视病株根部,可见茎基及根病部腐烂,有的有恶臭味;切开感病茎基部,病、健组织交界明显,病组织呈水渍状。在雨季将病株感病部挖开裸露,在空气湿度较大或降雨l~2d后,可见病组织上长有白色霉层,病部(带泥土)外面长满许多似谷粒大小、呈鹿角状的菌体,菌体初期上白下黄,随着菌体的不断生长,菌体逐渐变成上面为白黄色下面为红褐色。此病害一年四季皆会出现,3、4、5月较为严重。此病病因尚不清楚。
1.5枝条回枯病
病原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tectumBerk&Bav.o
症状:生产性采梢后的嫩枝条干枯、萎缩,无新梢抽生。此病主要发生在雨季采梢的植株,采梢后的枝条伤口受病菌浸染感病。感病初期枝条切口部位呈水渍状,在连续的阴雨天气或高湿度的条件下,水渍状病斑不断沿枝条下扩展。天晴后病部逐渐萎蔫、干缩,不能正常抽芽,枝条枯死,在干枯的枝条上可见橙色的分生孢子堆。本病在西双版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雨季,并可延续到来年的2月。
1.6豆荚褐腐病
病原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rectumBerk&Rav.o
症状未成熟的豆荚感病后变为褐色,缩小变薄。本病害发生速度极快,连续23d的高温阴雨天气就可造成病害流行,且为害严重,通常发生在豆荚膨胀期和刚进入成熟期的豆荚上。豆荚感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若感病后未遇高湿或连续降雨天气,则在绿荚上形成病斑,病斑边缘不清,周围呈褐色;若感病后遇连续的高温降雨天气,则病斑迅速扩展,整个豆荚变褐腐烂、缩小变薄。嫩豆荚受害后整条豆荚变褐缩小,接近成熟期的豆英受害后以末端缩小、变色最咀让辩挂206,29(4)⑥显,随后向上漫延发展,直至整条豆荚腐烂。豆荚受害严重时,造成种子失收。此病害在西双版纳主要发生在5—8月豆荚快速生长期和接近成熟期。
1.7流胶
症状:植株茎干上流出褐色、黑褐色胶状物。一般多出现在离地面50cm以下的树干上。刮去胶体物质可见有伤痕,周围组织在胶状物出现后的短期内很少出现病害症状。胶状物初期呈白色半透明状,后期呈黑褐色,观察似与白蚁为害有关,周年可见。
1.8白粉病
病原菌:ErrsipheHedw-f_exFriessp.
症状:感病叶片发黄、脱落,梢生长不正常,在感病的叶背面可见蜘蛛丝状物或白色粉状物。病菌为害嫩叶、嫩芽、嫩梢和花序,不为害老叶。嫩叶感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上出现蛛网状银白色菌丝,以后在病斑上出现一层白粉,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粉斑,随后叶片其他部分变黄、脱落;嫩芽、嫩梢感病后,不能正常发芽、抽梢,影响植株生长;花序感病后不能正常发育,逐渐枯萎。本病在西双版纳主要发生在3—6月,4—5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当时的气象条件有关。
1.9幼荚干缩病
病原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tectumBerk&Rav.o
症状:幼豆荚末端变褐干枯。常发生在座果后的一个半月内。感病部位多为幼荚的末端,变褐,缩小。该病害在西双版纳常发生于3—4月。
2虫害
2.1二疣犀甲(OryctcsrhinocerosL.)
一般常见幼虫为害植株的根,易引发根腐病;成虫为害植株茎干、豆荚,可造成茎干折断、感病,豆荚受害不能正常成熟。幼虫为害一般在2—6月,成虫为害一般为4—9月。
2.2白蚁(OdontntefmesyunnaNeNsisTsaietChen)
为害植株的根、茎,引起流胶。全年均有发生。
2.3蚜虫(JphididaesP.)
为害植株的幼嫩组织和叶片,植株受害后,叶片和嫩梢不能正常生长;蚜虫分泌蜜露,可导致霉炯病。周年均会发生,但在雨季结束后的l0月至翌年5月为害严重。
2.4红蜘蛛【Tetrnnych£,I111昂bn,1£,(Boisd.)】
为害植株的幼嫩部分和叶片。叶片受害时,叶背可见到许多小白点和红色的小蜘蛛,植株受害严重时,叶片和嫩梢不能正常生长。红蜘蛛为辣木的主要害虫通常周年均可发生,在l1月至翌年5月为害严重。
2.5蓟马(ThysalopternsP.)
为害植株的幼嫩组织和叶片,以口刺破坏植物组织,吸取汁液。通常周年均会发生,在雨季结束后的l0月至翌年5月为害严重。
2.6夜蛾、小菜蛾尸,0d刀占t£,,昂FabriCius.PlutellaxylostelInLinnaCUS)
幼虫为害植株的幼嫩部分。幼虫通常取食嫩梢、嫩叶,造成嫩梢和叶片不能正常生长,植株生长受影响。夜蛾、小菜蛾为辣木种植的主要害虫,通常发生在旱季l0月至翌年5月。
2.7褐色小金龟子(MicrofrichinsP.)
为害嫩叶花序,通常在4~l0月发生。
2.8蟋毒tBrnchytrUpesP0rte1t0SuS_Lichte1stei11.
常为害植株的嫩梢、叶片、根茎部(植株与地面交接部),苗期常见。一般4~l0月发生。
2.9毒蛾(Lyma1triidaesP.)
为害植株的叶片,一般4一l0月发生。
2.10绿蝽、岱蝽(PentntomidasP.、DnlpadaoculataFab.riCias)
为害嫩豆荚嫩梢、花序、豆荚。在雨季豆荚、嫩梢受害后,易感病。造成豆荚未成熟就腐烂,一般在4一l0月发生。
2.11蝗虫、蝼蛄ethopternsP.)为害植株的叶片和幼苗,一般发生在4lOB份。
3讨论
3.1印度是世界种植辣木最多的国家,对辣木有较系统的研究。据报道,在印度没有出现对辣木有较大经济影响的病害。目前国外报道在栽培品种发现的病虫害有:果腐病(病原菌FusariumsemiteetumBerk&Ray.、枝条溃疡(病原菌Fusariumt~dlidorseum.)l41、幼苗萎蔫病(病原菌Fusariumoxyspomm.]f、辣木果蝇(Moringatrait/Iv、肓蝽(Helopeltis、大造桥虫(AseotL~selenada.等,国内尚无有关辣木病虫害的研究报道。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在西双版纳引种的辣木零星种植,至今生长良好,正常开花结果,未发现重大病虫害,但在2003年进行生产性试验种植后,病虫害发生较多且严重,主要是由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JtectumBerk&Rav.)和黑星菌属真菌(Fusieladiumsp.)引起的叶、果、枝梢的多种病害,其中的果腐病病原菌与国外报道的相同,为半裸镰刀菌。辣木在两双版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茎基腐病、嫩梢萎蔫病、枝条回枯、果腐病及白蚁、蚜虫等病虫害严重,因此有必要继续对辣木的病虫害进行深入研究。
3.2辣木原产地属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温湿度、年降雨量、雨水分布隋况等与西双版纳有较大差别,西双版纳雨季长达半年,高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很多病虫的发生,造成严重为害。宜采取少用、不用农药,慎用农药,不污染植物和环境的病虫害综合管理,如:
(1)调整种植密度,改善种植方式,合理施肥,满足辣木在生产状态下的需要,对梢、叶、果产期进行i聒J控,避开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大面积栽培应根据收获目的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以采嫩梢为主的可适当密植,以采种子、叶片为主则应严格控制种植密度;同时在行间种植绿肥覆盖及合理问作,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降低害虫的为害f。
(2)在西双版纳,辣木生长快,周年可开花结果,对果腐病、裂荚的防治宜采用人工调控挂果期以避病,减少损失。连续的高温阴雨天气(雨季)是豆荚褐腐病发生的主要条件,2~3月座果的豆荚到雨季时已经进入成熟后期,9—10月雨季末期挂果种子也可正常成熟,可避开雨季豆荚褐腐病、裂荚的发生。有效降低豆荚感病率。阂此,采用人工调控措施,将座果期调控至2、3月或9、10月可能是降低豆荚褐腐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
(3)辣木是速生树种,需肥量大,同时以采梢和采叶为主的植株每年都要进行多次修剪,易造成植株体内的养分流失,树势早衰,因此需均衡植株养分的吸收与产出,进行合理的修剪与施肥。其次,辣木根属肉质根,根系不发达,无须根,不良的土壤环境极易造成根病的发生,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养分富营养化,不利于根的生长及养分的吸收。多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是一条降低辣木根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因而栽培时应尽可能的施用有机肥,施足底肥。
4讨论
试验表明,不同的红木树种类(包括产地)的种子,不同的种子成熟度,不同的贮存期和贮存方法,以及原材料的不同处理等,其色素色价都有不同或很大不同,能够为今后生产开发红木索红木种类选择、和控制种子采收期、及时加工、避光保存等技术提供依据。试验中发现不同种类红木树种子色素色价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很重要,这可能是红木树的一个重要遗传l生状,通过植物分类和定向选育种的研究,将会对多样的红木树资源作出新的经济评价。选择栽培高色素含量的红木树良种,将是生产开发红木素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用户评论
发评论送积分,参与就有奖励!